什么是磨損?
摩擦是自然界里普遍存在的、與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息息相關的一種現象。摩擦現象造成的結果——磨損,卻是人們所不愿看到和接受的,如我們常見到的齒輪、軸承、犁鏵等的磨損。據不完全估計,能源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消耗于摩擦磨損,月80%的機器零件失效是由磨損引起的。因此,材料的磨損失效是最重要的失效形式(腐蝕、疲勞、磨損)之一。
1966年英國振幅委員會首次提出了“摩擦學”這一術語,它來自希臘語的摩擦一詞。摩擦學是研究相對運動互相作用表面的科學和技術,它包括摩擦、磨損、潤滑的基本類型、機理和影響因素有了一定的認識。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認識到,磨損是一門系統工程,它受諸多因素影響,同一種材料在不同的磨損環境中會呈現不同的磨損形式和機理。而且在一種工況下,集中磨損機理會同時存在,其中某一機理可能起主導作用。
磨損的定義
磨損是一種復雜的現象。直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一條簡明的定量定律及確切同意的磨損定義。英國機械工程師協會的一個委員會給磨損的定義是:由于機械作用而造成物體表面材料的逐漸損耗?死w爾斯基的定義為:由于摩擦結合力反復擾動而造成的材料的破壞。前者似乎排除了電和化學所產生的作用,后者則過于強調疲勞的作用。邵荷生則認為:由于機械作用、間或伴有化學或電的作用,物體工作表面材料在相對運動中不斷損耗的現象稱為磨損,并指出:
1.磨損并不局限于機械作用,還有由于伴同化學作用而產生的腐蝕磨損,由于界面放電作用而引起物質轉移的電火花磨損,以及由于伴同熱效應而造成的熱磨損等現象都在磨損的范圍之內。
2.特別強調磨損是相對運動中所產生的現象,因而橡膠表面老化、材料腐蝕等非相對運動中的現象不屬于磨損研究的范疇。
3.磨損發生在運動物體材料表面,其他非表面材料的損失或破壞,不包括在磨損范圍之內。
4.磨損是不斷損失或破壞的現象,損失包括直接耗失材料和材料的轉移(材料從一個表面轉移到另一個表面上去),破壞包括產生殘余變形,失去表面精度和光澤等。不斷損失或破壞則說明磨損過程是連續的、有規律的,而不是偶然的幾次。
相關文章:
固體的摩擦——摩擦的概念
文章來源于
揚中從容機械配件廠:www.bstbw.cn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