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粘著磨損?
不考慮吸附層,即使經過最仔細的精加工,實際的固體表面在顯微鏡下觀察仍是粗糙的,存在凹谷和凸起的峰——微凸體。當一個固體表面在另一個固體表面上滑動或壓在其表面上時,因解除僅在少數鼓勵的微凸體上發生,故在這些接觸著的面積上產生很高的應力,使得接觸面上的材料發生塑性流動,由于原子、分子力的作用造成接觸點間的黏著和焊合。假設忽略不計特別凸起的微凸體對另一表面的犁溝作用,則摩擦力等于剪斷黏著點智力。當施加的外力大于焊合點的結合力將兩表面拉開時,如果剪切發生在強度較低的固體材料一側,在強度較高材料的表面將粘附有強度較低的材料,這種現象稱為黏著。黏著的材料在以后的滑動中可能輾轉于摩擦副的表面之間,如此繼續摩擦下去,一部分轉移的材料就會因加工硬化、疲勞、氧化或其他原因而從表面脫落下來,形成游離的磨屑,造成零件表面材料的耗失,這就是黏著磨損。因此,黏著磨損實際上是相互接觸表面上的微凸體不斷地形成黏著節點和節點斷裂而導致摩擦表面破壞,并形成磨屑的過程。黏著磨損不僅在干摩擦狀態下會發生,而且在邊界潤滑條件,以及潤滑不當時也會出現。
粘著磨損是一種常見的磨損形式,約占磨損中的25%,齒輪、渦輪、刀具、模具、軸承等零件的失效都與黏著磨損有關。人們對金屬的黏著磨損研究較早也較為深入,對于金屬磨損來講,根據摩擦表面的破壞程度,常把黏著磨損分為輕微粘著磨損和眼拙粘著磨損。輕微粘著磨損的磨屑通常是細小的氧化物,而嚴重粘著磨損的磨屑大多是交大的片狀金屬屑。
相關文章:
摩擦的分類
文章來源于
揚中從容機械配件廠:www.bstbw.cn 轉載請注明。